好像除了卖菜,
2019年上半场的零售江湖再也没有什么大的水花了。
不论是关店的盒马鲜生、小象生鲜,
还是融资的生鲜传奇、谊品生鲜和呆萝卜,
更有倒下的鲜生友请、食得鲜……
不同于2018年生鲜市场的火热与高调,
2019年,
低调、盈利、供应链
都成为“卖菜”这项事业的的关键词。
加大生鲜直采比例是众多“卖菜人”普遍在做的事情。通过单品规模效应,从源头实现对品质和价格的控制。
以永辉为例,目前分为全国统采、区域直采、供应商供货三种模式,目前商品直采比例超过70%,而强势生鲜的家家悦更是宣布直采比例高达80%。
此外,物流中心,快速周转都成为衡量供应链强弱的标准。
不论是永辉还是生鲜传奇、或者是谊品生鲜都在这方面进行发力。
生鲜自有品牌到底有什么秘密?显然,不论是网红的生鲜传奇还是外资巨头沃尔玛都在发力。
生鲜商品从食材向净菜、半成品进化的过程中,也逐渐完成了商品自身价值的提升。从另一个角度而言,生鲜商品长期以品类、产地区分,并未形成强势的品牌,也给零售企业留下发展的空间。
此外,企业渠道价值本身的溢价叠加到商品上,更有利于增强竞争力。
“卖菜”这件事,争夺最后一公里是毫无疑问的。从生鲜电商到到家业务,再到拼团等,买菜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。
但是,竞争的白热化带来了对价格和品质更高的要求。看似用优惠券和便捷程度投票的消费者,其实最终看中的还是到手的菜新鲜不新鲜,瓜甜不甜。
这也意味着,频次、客单能不能跟供应链形成很好的匹配,才是这一轮竞争能否胜出的关键。